產品中心
水土保持自動氣象站常建于開闊地帶、山頂或高地等易受雷擊的區域,其電子設備精密且價值較高,一旦遭受雷擊不僅會導致設備損壞、數據中斷,還可能對周邊游客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景區氣象站的防雷裝置通過 “攔截 - 疏導 - 分流 - 接地” 的系統性防護設計,構建多層次防雷體系,有效降低雷擊風險,保障設備安全運行。
氣象五參數一體機遍布各地的傳感器收集到原始數據后,會傳輸至系統的 “智能大腦”—— 數據處理與分析中心。這是一套部署在云端的氣象數據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每秒可處理數十萬條氣象數據。平臺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清洗,通過濾波算法剔除傳感器抖動、電磁干擾等噪聲數據,再運用校準模型修正環境因素帶來的偏差,比如溫度傳感器受陽光直射時的誤差會被自動補償。
氣象監測儀器在數據傳輸方面,系統構建了 “多網融合” 的通信網絡。城市區域通過 4G/5G 無線網絡實現秒級數據傳輸,偏遠山區則采用 LoRa 或 NB-IoT 等低功耗廣域網技術,在保證數據傳輸的同時降低能耗;部分偏遠地區還配備了北斗衛星通信模塊,擺脫對地面網絡的依賴。數據傳輸采用加密協議,確保信息在傳輸過程中不被干擾或篡改,同時支持斷點續傳功能,網絡恢復后能自動補傳缺失數據。
氣象站監測設備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會根據設備運行狀態自動調節功耗。夜間非關鍵監測時段,系統自動降低數據采集頻率,減少能源消耗;當電池電量低于 20% 時,啟動低功耗模式,僅保留核心傳感器工作,確保關鍵數據不中斷。這種智能化的能源管理方式,讓監測站在遠離電網的環境中也能長期自主運行。
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站要實現 24 小時不打烊,穩定的能源供應和通信傳輸至關重要。在能源供應方面,系統采用 “主輔結合” 的供電模式:城市區域的站點優先使用市電供電,確保能源穩定;偏遠地區則采用太陽能光伏板與鋰電池組合供電,光伏板在白天收集太陽能并儲存到電池中,鋰電池容量可支持設備在連續陰雨天氣下運行 15 天以上。
高精度自動氣象站為適應復雜環境,這些傳感器都經過特殊防護處理。外殼采用防腐蝕的不銹鋼材質,能抵御沿海地區的高鹽霧環境;表面涂有納米防水涂層,在暴雨中也不會影響測量精度;部分傳感器還具備抗電磁干擾能力,即使安裝在高壓線路附近也能保持數據穩定。這些硬件設備的可靠性能,為系統 24 小時不間斷運行提供了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