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農田氣象環境監測設備廠家十余年,競道科技更專業!廠家直供,更多優惠,歡迎詢價!】。
田間小型氣象站數據應用:助力灌溉、施肥精準決策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灌溉 “憑經驗"、施肥 “憑感覺" 的模式常導致水資源浪費、肥料利用率低,甚至引發作物減產。而田間小型氣象站通過實時采集農田環境數據,為灌溉、施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 “按需供水、精準施肥",成為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工具。
一、數據驅動灌溉:告別 “盲目澆水",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田間小型氣象站通過監測土壤墑情、空氣濕度、降水量等參數,精準判斷作物需水時機與水量,避免 “多澆浪費、少澆缺水" 的問題。土壤墑情傳感器是核心,可實時采集不同深度(如 10cm、20cm、30cm)的土壤體積含水量,當耕作層(通常為 10-20cm)含水量低于作物需水臨界值(如小麥拔節期需水量臨界值 18% V/V、番茄膨果期 22% V/V)時,數據平臺會自動推送灌溉提醒。同時,結合空氣濕度與降水量數據,可動態調整灌溉方案:若空氣濕度高于 85% RH 且未來 24 小時有降水(降水量預測≥10mm),則延遲灌溉,避免土壤過濕引發病害;若空氣濕度低于 50% RH、風速大于 3m/s,作物蒸騰作用強,需適當增加單次灌溉量,彌補水分流失。
在河南新鄉小麥種植基地,田間小型氣象站的應用讓灌溉效率顯著提升。過去農戶每 10 天固定灌溉一次,畝均用水量約 200 立方米;如今依據土壤墑情數據按需灌溉,當 10cm 土層含水量低于 18% 時啟動灌溉,畝均用水量降至 120 立方米,節水率達 40%,同時小麥因水分供應精準,千粒重增加 2-3 克,畝產提升 10%。在溫室大棚中,氣象站還能聯動滴灌系統,根據土壤墑情數據自動控制灌溉時長與頻率,如草莓種植中,當 20cm 土層含水量低于 20% 時,滴灌系統自動開啟,每次灌溉 30 分鐘,既保證草莓水分需求,又避免根系澇害,畸形果率下降 15%。
二、數據支撐施肥:精準匹配養分,提升肥料利用率
田間小型氣象站通過監測土壤電導率、空氣溫度、光照強度等數據,結合作物生長階段,為施肥提供精準指導,減少肥料浪費與土壤污染。土壤電導率傳感器可反映土壤養分含量(電導率值與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濃度正相關),當電導率低于作物生長所需閾值(如黃瓜苗期電導率臨界值 1.2mS/cm、葡萄轉色期 2.0mS/cm)時,說明土壤養分不足,需及時施肥;若電導率高于閾值,則暫停施肥,防止養分過剩導致作物徒長或燒根。同時,空氣溫度與光照強度數據可優化施肥時間:當溫度處于 20-28℃、光照強度大于 30000lx 時,作物光合作用與養分吸收效率高,此時施肥能提升肥料利用率;若溫度高于 35℃或低于 10℃,作物吸收能力弱,施肥效果差,需避開該時段。
在山東壽光蔬菜大棚,田間小型氣象站讓施肥決策更科學。過去農戶憑經驗每月施 2 次復合肥,畝均施肥量 50 公斤,部分地塊因養分過剩出現土壤板結;如今依據土壤電導率數據施肥,當 10cm 土層電導率低于 1.5mS/cm 時,針對性補充氮磷鉀配比為 1:1:2 的復合肥,畝均施肥量降至 35 公斤,肥料利用率提升 30%,同時番茄果實硬度增加、貨架期延長,商品率提升 8%。在果園種植中,結合光照數據施肥效果同樣顯著:蘋果著色期需充足光照(日均光照≥6 小時),此時依據土壤電導率數據補充磷鉀肥,能促進花青素合成,果實著色均勻度提升 20%,含糖量增加 1.5 個單位。
田間小型氣象站的數據應用,改變了傳統灌溉、施肥的粗放模式,讓農業生產從 “經驗主導" 轉向 “數據驅動"。通過精準匹配作物的水分與養分需求,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節水、節肥、省人工),還提升了作物產量與品質,為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隨著數據模型的不斷優化,氣象站還將實現 “作物 - 環境 - 養分" 的精準匹配,進一步釋放農業生產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