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中心
小型氣象站功能偏遠地區因地形復雜、基礎設施薄弱、環境條件惡劣,對野外氣象站設備的適應性、可靠性和維護便捷性提出了特殊要求。選擇適合的設備需重點考量供電穩定性、通信能力、抗環境性能和低維護需求,以下幾類設備經過實踐驗證,能較好滿足偏遠地區的氣象監測需求。
小型氣象站的安裝自然災害防控中,氣象站數據為農業防災減災提供關鍵支撐。降雨量數據是防汛抗旱的核心依據,當小時降雨量超過 10mm 且持續增加時,系統啟動暴雨預警,指導低洼地塊農戶及時排水防澇;而連續 15 天無有效降雨(日降雨量5mm)時,觸發干旱預警,推動灌溉設施調度。風速風向數據對防風減災至關重要,當監測到風速達到 6 級(10.8-13.8m/s)以上時,提前通知設施農業農戶加固大棚,
企業用小型氣象站病蟲害防控是氣象站數據應用的重要場景,通過氣象要素變化預測病蟲害發生趨勢。溫度和濕度是病蟲害滋生的關鍵條件,例如小麥銹病在溫度 15-20℃、相對濕度 80% 以上時易爆發,氣象站通過實時監測溫濕度數據,結合歷史發病模型,可提前 7-10 天發布病蟲害預警。降雨量數據與病害傳播密切相關,連續降雨后田間濕度升高,有利于真菌病害擴散,農戶可根據降雨時長和強度提前噴施保護性殺菌劑。風
氣象站設備招投標作物生長周期管理中,氣象站數據實現精細化農事操作指導。溫度監測數據直接指導播種期確定,多數作物種子發芽需要特定的溫度條件,如玉米發芽適宜溫度為 10-12℃,氣象站的日平均溫度連續 5 天穩定在該范圍時,即為最佳播種窗口期。濕度數據與土壤墑情監測結合,可精準判斷灌溉時機:當空氣相對濕度低于 60% 且土壤表層濕度低于田間持水量的 60% 時,系統自動推送灌溉提醒,避免盲目灌溉造
區域自動氣象站設備在種植結構優化與作物選型方面,氣象站數據為區域農業規劃提供決策依據。溫度數據是作物布局的核心參考,通過分析多年平均氣溫、積溫及無霜期數據,可明確不同作物的適宜種植區域。例如,喜溫作物需要≥10℃積溫達到 2000-3000℃,氣象站的連續溫度監測能精準計算區域積溫總量,指導農戶選擇適配的作物品種。降雨量數據則為灌溉型農業和雨養農業的分區提供依據,年降雨量低于 400mm 的區
區域性自動氣象站通過持續監測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和氣壓等核心氣象要素,構建起覆蓋農業生產區域的氣象數據網絡。這些精準數據為農業生產的全流程提供科學依據,從種植規劃、田間管理到災害防控、產量預估,形成完整的數據支撐體系,助力農業生產提質增效。